锤击沉管夯扩灌注桩常见质量问题治理
(1)成孔质量差
【现象】
1)锤击沉管达不到设计标高。
2)锤击沉管后管内有水或内夯扩后管内有水。
【治理】
1)合理选择施工机械和桩锤。
2)群桩施工时,合理安排施工顺序,宜采取由里层向外层扩展的施工顺序。
3)因沉管贯入度偏小而达不到设计标高的桩,可会同设计单位研究制定补救方案,可采取调整夯扩参数,增加内夯扩混凝土投料量的方法,来补偿桩长的不足。
(2)钢筋笼位置偏差大
【现象】
成桩钢筋笼的标高超过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。
【治理】
1)成孔后在孔口将钢筋笼顶端用铁丝吊住,以防下滑。
2)控制钢筋笼安装高度,在投放钢筋笼以前用内夯管下冲压实管内混凝土。
3)外管内混凝土的最后投料要高于钢筋笼顶端一定高度,一是预留一定余量,二是避免桩锤压弯钢筋笼。
(3)桩身质量常见缺陷
【现象】
1)外管被埋,即在灌注混凝土以后,外管拔起困难。
2)内管被埋,即在内夯扩作业后,内管拔起困难。
3)外管内混凝土拒落,即在灌注混凝土后,拔起外管时,内管同时向上,外管内混凝土拒落。
4)缩颈、断桩。
5)桩顶标高不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。
6)成桩桩头直径偏小。
【治理】
1)防止外管被埋的措施:
选择机械起重能力应留有一定的安全余量。在发生外管被埋时,可配置千斤顶等辅助起重设备顶托,同时用桩锤轻击内、外管,以克服外管静摩阻力。
控制沉管作业的最终锤击贯入度不宜太小。
成桩应连续作业。
在粘土层较厚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施工,宜在外管下端加焊钢筋外箍(通常Φ14~≯16)。
2)防止内管被埋的措施:
选用内夯管的钢管管壁不能过小,宜大于1Omm。内夯管下端的底板直径与外管内径差应小于1Omm,内外管下端高差140~150mm为宜。
一次配足止水封底的干硬性混凝土用量,在遇有桩底流砂层容易吸泥时,要适当加大封底干硬性混凝土的用量。
沉管作业时,要避免外管偏斜。
在发生内夯管拔起困难时,可临时改用拔外管的主卷扬机拔内夯管。
3)防止外管内混凝土拒落的措施:
桩身混凝土坍落度应分段调整。一般在内夯扩大头部分采用坍落度3~5cm,在无钢筋笼的桩身部位采用坍落度5~7cm,在钢筋笼部位宜用坍落度7~9cm。
防止在内夯管下落时压弯钢筋笼,造成管内混凝土拒落。
4)缩颈、断桩的防治措施:
正确安排打桩顺序,同一承台的桩应一次连续打完。桩距小于4倍桩径或初凝后不久的群桩施工,宜采用跳打法或控制间隔时间的方法,一般间隔时间为一周。
在流态淤泥质土层中施工,应采用较低的外管提升速度,一般控制在60cm/min左右。
在管内混凝土下落过快时,应及时在管内补充混凝土。
外管内进水时,应及时用干硬混凝土二次封填。
5)桩顶位置偏差大的防治措施:
在沉管作业时,应先复测桩位,在沉管作业时发现桩位偏移要及时调整。
机架垫木要稳,注意经常调整机架的垂直度。
用桩位钎探的方法,清除浅层地下障碍物。
6)成桩桩头直径偏小的防治措施:
成桩作业后,桩顶混凝土以上须及时用干土回填压实,避免受挤压和振动。
成桩作业时,将内夯管始终轻压在外管内的混凝土面层上,控制拔管速度不宜过快。